对流层顶作为重要的气象学要素,一方面因为它是对流层和平流层交界处物质交换的动力屏障,控制着对流层和平流层物质交换的平衡,另一方面对流层顶的变化也是反映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对全球气候变化监测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流层顶的研究对于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和航空领域中的应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无线电掩星观测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地球大气探测手段,相较于其他传统的气象观测技术,具有全天候、高精度、高垂直分辨率、长期稳定、全球覆盖的特点,可提供平流层、对流层的温度结构。垂直分辨率为 100~200m,上对流层至30km高空温度的平均误差在1K以内,月平均温度精度优于0.2K,与大气模式再分析数据相比,其高垂直分辨率特征更适用于对流层顶结构及其变化研究。利用GNSS掩星观测资料可以精确确定全球对流层顶高度进而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
近年来,随着掩星数据逐渐成为研究对流层结构特性的主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相关领域展开研究。Khandu等(2016)基于COSMIC GNSS RO数据的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梅格纳河流域对流层顶区域温度的年际变化,发现2005年至2013年间对流层顶温度呈下降趋势。Suneeth等(2017)利用COSMIC-1的观测结果,对全球热带对流层日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下午在陆地上和清晨在海洋上的对流更加突出。刘劲宏等(2019)分析了对流层顶对加权平均温度和可降水量的影响。单映颖等(2019)利用 COSMIC-1 掩星观测资料中的大气折射率数据,采用局部协方差变换法确定中国陆地区域的对流层顶高度,分析了中国陆地区域对流层顶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郭佳宾等(2021)利用FY-3C卫星GNSS掩星数据,分析中国区域对流层顶参数变化,发现中国区域对流层顶高度以及温度随纬度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分带现象,并将反演得出的对流层顶参数与ERA-5和探空气球数据得出的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证明了FY-3C掩星数据的可用性。Sun等(2021)基于COSMIC、ERA-5和IGRA数据集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温度、水汽和对流层顶的特征。张璐等(2021)针对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的时空特征及变化,探讨了与ENSO 的关系。张绍成等(2023)从 COSMIC-2
原始数据出发,对掩星反演的各级数据产品的精度和可靠性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估,以 ECMWF 气象再分析资料为参考基准,评估 COSMIC-2 卫星的
GPS 和 GLONASS 双模掩星观测数据质量和大气参数廓线产品精度,COSMIC-2 卫星定轨天线的GPS、GLONASS双模观测信噪比大多优于45dB。Wang等(2023)同化了COSMIC-2、MetOp-A/B/C、FY-3C GNOS的 GNSS 无线电掩星数据,对河南2021年特大暴雨进行了分析研究。廖蜜等(2023)分析风云卫星的掩星干大气温度廓线精准度特征,与国外掩星稳定性量级相当,FY-3C的温度标准偏差自2018
年稳定在1K左右。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密集,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地处东亚季风区,气候湿润多变,在初夏具有梅雨天气,夏季经常会受到台风、暴雨的影响,洪涝灾害频发。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的频率也逐步增加,而监测、预警气象灾害的先决条件是对于该地区的气候进行充分的研究分析。因此,本文拟以长三角区域对流层顶高度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GNSS掩星廓线信息确定对流层顶的高度,并分析对流层顶高度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以及其在空间上的变化特征,为该地区天气和气候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Khandu, Awange, J. L., and Forootan, 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emperature in the UTLS region over
Ganges–Brahmaputra–Meghna river basin based on COSMIC GNSS RO data, Atmospheric
Measurement Techniques, 2016,9:1685–1699.
Nan Sun, Lei Zhong, Chun Zhao, Ming Ma,
Yunfei Fu,Temperature, water vapor and tropopause characteristic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in summer based on the COSMIC, ERA-5 and IGRA datasets, Atmospheric
Research, 2022, 266:105955.
Schreiner, W.C. Rocken, S. Sokolovskiy, S.
Syndergaard, and D. Hunt. Estimates of theprecision of GPS radio occultations
from the COSMIC/FORMOSAT-3 mission [J]. Geophysics Research. Letters, 2007, 34:
L04808.
Suneeth, K.V., Das, S.S. & Das, S.K.
Diurnal variability of the global tropical tropopause: results inferred from
COSMIC observations. Climate Dynamics ,2017,49:3277–3292.
Wang, Y., Jin, S. Effect of GNSS radio
occultation observations on the prediction of the 2021 Henan rainstorm. GPS Solutions,2023,27:102.
郭佳宾,金双根. 利用FY-3C卫星GNSS掩星数据分析中国区域对流层顶参数变化[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1, 41(01):21-26.
高攀.
利用掩星数据研究对流层顶结构特性及大气温度与ENSO/QBO的相关性[D]. 武汉:武汉大学,2015.
金双根,王新志. GNSS气象学原理与应用[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21.
廖蜜,张鹏,刘健等.风云卫星的掩星干大气温度廓线精准度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 2023, 34(03):270-281.
刘宾,张绍成,余涛,等.GNSS掩星廓线分析火山喷发中对流层顶动态变化[J].测绘科学,2023,48(02) :92-99.
刘劲宏,姚宜斌,桑吉章等.
对流层顶的变化趋势对加权平均温度的影响[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9, 44(10) :1430-1435.
单映颖,夏朋飞,叶世榕等.利用COSMIC掩星折射率数据研究中国陆地区域对流层顶高度的时空特征[J].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2019, 36(05):458-463.
张璐,曼吾拉·卡德尔,张昕等.
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的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18(04) :8-17.
张绍成,虢盛,郑沈宇,等.COSMIC-2掩星观测与大气反演廓线质量分析[J/OL].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24,1-13.